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武威规划纲要>历史规划
索引号: 11620600MB1678016R/2022-0115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市林草局 组配分类: 历史规划
文件编号: 发文日期: 2022-04-01
成文日期: 2022-04-01 有效性:
武威市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信息来源: 武威市林业和草原局 作者:武威市林业和草原局 发布日期: 2022-04-01 15:40 浏览次数:



武威市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甘肃省林业厅《甘肃省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结合武威实际,制定《武威市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第一章  “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全市林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决策部署,全面提升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水平,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强化林业资源保护管理,加大森林资源培育力度,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生态保障和产业支撑,是武威历史上林业发展建设项目最多、投资额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综合效益最好的时期,实现了全市林业发展的新跨越。

一、生态立市战略思路不断完善提升

十二五时期,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实际,坚持用全新的视野审视武威的发展,审时度势,作出了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并不断完善发展思路,优化南护水源、中调结构、北治风沙布局,建设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着力开展节水、治沙、造林、防污为重点的生态屏障行动,完善国家有投入、企业给赞助、科技作支撑、农民有收益的长效机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积极开展治沙生态林承包经营,坚持干部义务压沙制度,严格落实五禁决定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措施,探索建立集压沙修路、平整沙丘、造林绿化、工业治沙、生态农业等治沙和沙产业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防沙治沙用沙相结合、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齐行并进的路子,实现了生态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二、生态立市战略思路不断完善提升

坚持把造林绿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治沙造林为重点,采取造林、封育、人工模拟飞播造林相结合,组织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省级防沙治沙、造林补贴、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试点、重点森林火险区综合治理、濒危野生动物民勤青土湖试验性放养基地、甘肃内蒙省界武威段千里沙漠大林带、武威沙漠生态产业扶贫项目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和林业项目。统筹沙漠治理、工业园区绿化、通道绿化、林网建设、新型村镇和社区绿化、湿地保护与恢复、下山入川移民搬迁区生态恢复,大规模开展造林绿化,建设生态安全屏障。

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251.65万亩,占规划目标175万亩的143.8%,是十一五3.7倍;封山沙育林草180.34万亩,占规划目标170万亩的106.1%,是十一五期间的1.8倍;通道绿化5806公里,是十一五2.1倍;义务植树5626.9万株,每年都超过1000万株;新建以酿造葡萄、皇冠梨、红枣、枸杞等为主的特色林果136.32万亩,占规划目标100万亩的136.32%十一五7倍,总规模达到155.66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达到1.05亩。全市森林面积达到932.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十一五末的12.06%提高到19.72%,提高7.66个百分点。武威市被命名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民勤县被列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一)北部防沙治沙取得重大突破。

采取麦草沙障+沙生苗木的治沙模式,坚持机关干部职工义务压沙造林制度常态化。五年累计完成治沙造林84.6万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60万亩。高标准建设了以甘肃内蒙省界武威段千里沙漠大林带、民勤县青土湖、古浪民调渠沿线、凉州区红水河百里生态经济长廊、金荣沙漠生态公路沿线等为重点的防沙治沙示范样板。积极调动荣华、鑫淼等市内大型企业治理沙漠、发展沙产业、带动扶贫开发的同时,引进亿利资源集团计划投资150亿元在我市实施生态修复绿化造林项目。引入甘肃建投成立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利用现有的生物治沙、机械化固沙等工程技术措施,研发制造治沙装备。民勤县以青土湖、西大河等风沙危害严重区域为重点,实施工程压沙22.2万亩;凉州区按照统筹防风固沙、河道治理、特色林果业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五位一体治理思路,启动建设了红水河百里生态经济长廊,完成人工造林11.18万亩;古浪县在民调渠沿线两侧纵深200—600米范围内,完成压沙造林3.6万亩,流沙得到治理,保障了民调渠的安全运行。

(二)中部绿洲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绿化以金色大道为轴线,采用针阔树混交,宽林带模式,开展通道绿化、新型农村社区绿化、工业园区绿化、城镇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打造高品质的绿洲生态绿地,完成人工造林76.34万亩。完成金色大道绿化162.1公里,通道两侧50—100米特色林果长78.71公里,实现了通道绿化成林、成景,特色林果长廊全线贯通。高标准建设以金色大道、G569高速公路、荣生路、天颐大道、红东路及红水河沿岸胡杨景观林带等为重点的通道绿色长廊;以荣华颐养园、古浪生态移民扶贫产业基地、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及古浪感恩新村、阳光新村、圆梦新村,天祝南阳山片移民安置点等为重点,开展了园区绿化和新农村绿化,人居环境和农村面貌得到极大改善。

(三)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取得新成效。

下山入川移民迁出区为重点,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家级公益林保护工程及天祝哈溪镇团结村、友爱村、双龙沟、古浪铁柜山等生态恢复治理项目;在封育区禁农禁牧,对林区内的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完成水涵水保林18.76万亩,封山育林25.24万亩。同时,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环保执法检查力度,重点对乱采滥挖冬虫夏草、非审批建设项目、无证采矿等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和打击,有力地保护了祁连山区生态环境。林区社会秩序稳定,偷砍盗伐林木的案件很少发生,保持了建国以来无森林火灾的历史记录。

(四)封山沙育林草成效明显提升。

对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全面实行封山沙育林,减少人为因素破坏,完成封山沙育林草180.34万亩。民勤县青土湖芦苇等旱湿生植物逐年增加,连片封育面积达到20多万亩,植被覆盖度由2007年前的5—20%提高到40%以上;黄案滩自然封育区芦苇、白刺、梭梭、沙枣等10万亩植被群落逐步恢复,植被覆盖度由2007年前的28%提高到现在的45%;古浪县民调渠沿线植被覆盖度由2007年前的12%提高到现在的45%。凉州区新红路以东夹槽滩,古浪县民调渠沿线四道沟至十二道沟等区域连片封育面积均达到5万亩以上,植被盖度提高15—20%

(五)湿地资源得到有效恢复保护。

通过封育、封禁保护、人工增雨雪工程等措施,加强祁连山冰川及高山湿地保护。建设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恢复湿地,黄案滩66.7平方公里植被群落逐步恢复。全市湿地总面积达到1042平方公里,居全省市州第4位。

三、特色林果基地建设快速发展

大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按照农民户均2棚、人均1亩经济林、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发展目标,着力培育以酿造葡萄、皇冠梨、红枣、枸杞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特色林果基地136.32万亩,总规模达到155.66万亩其中酿造葡萄基地达到25.95万亩,种植面积分别占全国的15%和全省的84%以上,成为全国九大葡萄产区之一。201210月,武威市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葡萄酒城20145月,农业部核准武威酿酒葡萄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

(一)区域布局科学合理。

全力打造北部沿沙区酿造葡萄、红枣、枸杞产业带,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皇冠梨产业带,沿山冷凉灌区设施葡萄、皇冠梨产业带。突出以金色大道、G30、金武高速、211省道、308省道及县乡道路为轴线的通道沿线特色林果产业带建设,联村跨乡连片规模栽植。实现了由川区向沙区、沿山冷凉灌区延伸,由零星分散向集中连片拓展,由规模发展向提质增效转型。

(二)出口基地建设起步良好。

全面推行《武威市出口农产品特色林果生产技术规程(试行)》,大力推广矮化密植栽培、整形修剪、花果管理、无害化有害生物防治等技术,分层次举办培训班,加强对技术人员、农户出口农产品特色林果生产技术培训。十二五期间,全市建立出口农产品特色林果基地20.11万亩,其中登记备案7.2万亩。

(三)示范辐射带动效应明显。

建设千亩特色林果示范基地30个、市级示范园20个、县区级示范园80个。打造民勤县蔡旗乡蔡旗村、凉州区西营镇前兴村、古浪县泗水镇上四坝村等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精品亮点,扶持一批示范村、示范户,培育了一大批特色林果栽培能手。通过典型引导和辐射带动,推动了全市特色林果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沙产业发展协调推进

坚持保护治理与开发利用并重,探索建立集压沙修路、平整沙丘、造林绿化、工业治沙、生态农业等治沙和沙产业发展模式。修建沙漠公路,建成新红路、荣生路、金荣路等一批贯通沙漠腹地的沙漠公路,配套实施通道绿化和压沙造林,其中甘肃内蒙省界武威段千里沙漠大林带完成压沙6.97万亩、造林7.12万亩。大力推行工业治沙,在沙漠地区发展光伏产业,治理沙漠6000亩。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以企业投资、规模化养殖、集约化经营的方式,在沙漠沿线建成武威荣华绿洲现代农业产业园、古浪长庆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治沙规模达到20多万亩。开展以梭梭接种肉苁蓉为主的沙产业种植,推广示范梭梭接种肉苁蓉5.88万亩,以甘草、板蓝根、麻黄、枸杞、锁阳等为主的沙生药用植物种植面积达到10多万亩。

五、林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

十二五期间,国家林业局批准武威市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示范市。全市林业系统开展科研推广项目49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6项,市科技进步奖22项;引进急需紧缺人才49人,选育并经甘肃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林木良种21个;推广应用滴灌、设施林果、抗旱造林、容器育苗等实用技术。制定和推行酿造葡萄、皇冠梨、红枣、枸杞等4个特色林果建园技术规程、幼树管理技术规程和出口特色林果生产技术规程。甘建投研制多功能立体固沙车在武威腾格里沙漠试验成功,引进无人机进行高空数据分析,为科学治沙积累了经验。

六、林业改革不断深化

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大力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培育、林权流转等改革工作,全市完成集体林地流转面积5.14万亩,林权抵押贷款10843.2万元,建立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69个、家庭林场45个;探索开展经济林确权颁证工作,完成特色林果颁证45.39万亩。推进治沙生态林承包经营改革,采取个人、联户、企业承包经营的方式,将国有治沙生态林承包到户,全市累计承包面积达到180.9万亩,其中承包治沙面积千亩以上的大户75户、承包面积达70万亩。承接落实省上下放行政审批权限11项,向县区下放5项,梳理出权责清单事项共136项。

七、森林资源管理有效提升

严格执行五禁定和护林防火双线四级责任制,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在春节、清明防火重要节点,严格执行24小时领导带班值班制度,有效防范森林火灾的发生。严厉打击盗伐、滥发林木、非法运输木材等违法犯罪活动,查处林业行政案件,查处率100%;开展春季护绿天网行动等专项活动26次,查处违反五禁案件1224起。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率达到100%,林木种苗、木材运输检疫率达到100%,无公害防治率达到90%以上。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36种,省级13种;国家林业局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存养各类濒危野生动物40种、400余头(只、匹)。组织开展了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威段建设项目清理核查整治整改工作。

通过持之以恒的治理,我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开始好转。沙漠化程度由极重度向重度、中度和轻度减缓,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是沙尘暴次数明显减少。据国家气象观测资料统计:1981年到2010年,民勤县沙尘暴年平均次数为17.92011年至2015年,民勤沙尘暴次数分别为:10111,沙尘暴范围小、时间短,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少,沙尘暴日数显著减少。二是重点区域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民勤县青土湖芦苇等旱湿生植物逐年增加,连片封育面积达到20多万亩,植被覆盖度由2007年前的5—20%提高到40%以上;古浪县民调渠沿线植被覆盖度由2007年前的12%提高到现在的45%三是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生态目标提前实现。干涸51年之久的青土湖形成了25.2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青土湖地下水位呈逐年上升趋势,2016年较2007年升高了1.02米,形成旱区湿地约106平方公里

专栏1林业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表

序号

指标

十二五

规划目标

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

属性

全省

武威市

全省

武威市

1

森林覆盖率(%

11.86

18

11.86

19.72

约束性

2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万亩)

6000

364.72

6642.45

364.72

约束性

3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2000

2000以上

1033

预期性

4

湿地保有量(万亩)

156.3

约束性

5

营造林面积(万亩)

1500

345

1632.6

431.99

约束性

6

森林火灾受灾率(

1

0.06

1.3

0.06

约束性

7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

5

5.4

5以下

4.4

约束性

8

主要造林树种林木良种使用率(%

50

45

50

46

约束性

9

林业产业总产值(亿元)

300

11

385.74

11.08

预期性

10

特色林果基地(万亩)

100

2103

155.66

约束性

11

义务植树尽责率(万株)

46400

5627

约束性

第二章  “十三五林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面临的机遇

(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015年《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相继出台,将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为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对林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林业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是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支柱。

(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为林业发展提供新机遇。

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加快林业建设发展步伐,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根本之策。20141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以水源涵养、湿地保护、荒漠化防治为重点,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三大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加强北部防风固沙林体系建设,着力构建河西祁连山内陆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需要。20144月,省政府出台《关于贯彻落实<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提出了重点任务及部门分工,以林业的全面发展支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为林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予林业发展新使命。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改善人居环境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基础和保障。武威既是生态脆弱区,又是多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山区、沙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解决的难点和重点。三县一区中,天祝县既是少数民族自治县,又是国家级贫困县;古浪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凉州区、民勤县是国家贫困片区。全市林业产业发展基础差、基数低,但产业链长、就业容量大、收益可持续长,脱贫致富潜力巨大。因此,大力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发展林业产业,对推进山区沙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十分重大。

(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为林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武威交通区位条件优越,地处亚欧大陆桥咽喉地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节点,具备手腕功能,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部分区域风沙危害比较严重,抓好沙漠化防治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威市地处西北荒漠区典型地段,北部地处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之间,是全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对全国乃至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生态环境有着重大影响。

(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为林业发展带来新变革。

良好生态环境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市正处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节点,必须坚定不移地转方式、调结构,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实现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双赢。随着我市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必然相应增长。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吸收、储存、替代等三大功能,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更具经济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加快林业发展、增加森林碳汇已成为实现我市节能减排目标的必然选择。

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生态环境仍很脆弱,生态治理难度大。

我市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65.5%,其中,沙漠面积占45.9%,沙多林少,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随着生态建设的逐步深入,林业生态治理项目不断向深山、沙区推进,自然条件越来越差,造林难度越来越大,治理成本也越来越高,森林覆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二)资源开发与林地保护矛盾突出。

一是资源保护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相对滞后。资源保护管理点多面广,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基层保护设施及保护执法力量缺乏,难以适应新时期资源保护需要。二随着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征占用林地项目不断增多,非法占用破坏林地资源现象仍然存在。

(三)林业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投入机制不健全。

一是造林绿化投入仍然不足。据测算,沙区造林每亩造林成本达1000元以上,山区造林每亩成本达2000元,封山沙育林成本达300元,而国家投资营造乔木林每亩补助500元,灌木林每亩补助240元,封育每亩补助100元,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二是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体制机制亟需健全和完善。

(四)林业产业链尚不健全。

林业内部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协调,仍主要集中在以特色林果为主的第一产业上,龙头企业少,采用企业化、合作社经营的面积较小,缺乏有力的组织与协调,加工能力低,附加值不高。产业层次水平较低,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第三章  指导思想、目标与布局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突出节水、治沙、造林、防污为重点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完善国家有投入、企业给赞助、科技作支撑、农民有收益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林业治理体系,严格落实五禁决定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措施,加快特色林果提质增效,培育壮大特色优势林业产业,实施林业精准扶贫,强化基础保障,严格依法治林,完善现代沙产业发展模式,加快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区,构筑甘肃、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屏障。

二、基本原则

尊重自然,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始终坚持把改善生态作为林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综合治理,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国土绿化,增加森林资源总量,保护林木资源,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绿色发展。

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林业发展的关键动力,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林业发展思路,激发创新活力,推进体制机制、产权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引导多元化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林业建设,促进林业结构调整,提高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主动适应林业发展新常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开创林业发展的新局面。

保护优先,协调发展。坚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把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载的限度内,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林业建设协调发展。

以人为本,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林业建设与农民增收相结合,不断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加强林业建设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区域环境治理相结合,积极营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实现共享林业发展改革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支持、监督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投入林业建设,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全民参与。

依法治林,开放合作。始终坚持把依法治林和开放合作作为林业发展的可靠保障和重要路径。加强林业执法和普法,不断完善林业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加强合作交流,围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节点,深度参与林业合作和生态治理,积极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形成全方位林业对外开放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2020年,在节水、治沙、造林、防污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风沙侵害得到有效遏制,祁连山生态环境有效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产条件得到保障,生活环境更加宜居。具体发展指标:

——完成人工造林200万亩,封山(沙)育林(草)150万亩,保护国家级生态公益林605.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以上。

——新建特色林果50万亩,总规模达到200万亩,全面推进特色林果提质增效,盛果期特色林果亩均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到46%以上,科技支撑和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划定并严守林地和森林、沙生植被、湿地、物种四条生态红线;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确保不发生重大森林火灾。

专栏2十三五林业建设主要指标

序号

    

2020年目标

指标属性

全省

武威市

1

森林覆盖率(%

12.58

≥21

约束性

2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2620

1050

预期性

3

湿地保有量(万亩)

2535

156.3

约束性

4

营造林面积(万亩)

1830

350

约束性

5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万亩)

364.72


6

森林火灾受灾率(

≤1

≤0.06

约束性

7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

≤4

≤4.4

约束性

8

主要造林树种林木良种使用率(%

≥65

≥46

约束性

9

林业产业总产值(亿元)

650

15

预期性

10

特色林果基地(万亩)

200

约束性

11

义务植树尽责率(万株)

3000

约束性

四、发展布局

(一)生态林业建设布局。

优化南护水源、中调结构、北治风沙布局,南部构建以祁连山冰川及高山湿地保护、森林植被管护和下山入川生态移民迁出区为重点的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建设区;中部构建以凉古、民勤和天祝县域核心区为重点的绿洲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区;北部构建以千里沙漠大林带及民勤县绿洲边缘西线、北线,凉州区、古浪县民调渠沿线为重点的防沙治沙区。

——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包括天祝县的19个乡镇,古浪县的8个乡镇,29.47万人,区域面积达0.8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6.57%。黄河流域在武威境内主要有大通河、金强河、松山河、新堡河、石门河5条水系。本区域要进一步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与森林植被管护,着力构建祁连山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体系。

——中部绿洲平原区。包括凉州区的30个乡镇,古浪县的4个乡镇,96.04万人,区域面积达0.32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6%。西南依祁连山,北部和东北为沙漠,水资源匮乏,生态基础脆弱,环境条件复杂。本区域要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绿化,建设完善通道、产业园区绿化网络,实施退化林网修复工程,着力构建中部绿洲生态防护林体系。

——北部荒漠区。包括凉州区的8个乡镇,民勤县的18个乡镇,古浪县的8个乡镇,54.39万人,区域面积达2.11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地总面积的63.83%。北部地处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之间,在地理环境梯度上处于全国荒漠化最前沿。本区域要加强完善沙漠沿线防护林建设、建立完善绿洲外围封沙育林区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着力构建北部防沙治沙生态保护体系。

(二)林业产业建设布局。

十三五期间,坚持新建与提质增效相结合,加大林业精准扶贫力度,通过政策叠加,捆绑项目资金,推进产业发展和扶贫开发,创新和探索发展模式,鼓励全社会参与,开放发展。着力构建以特色林果、种苗、沙产业及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注重林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建立互联网+林业产业信息平台,促进信息技术在林业产业中的应用,拓宽林产品销售渠道,实现大地增绿,林业增收,群众致富的共赢目标。

——特色林果业。通过提质增效,精心打造北部沿沙区酿造葡萄、红枣、枸杞产业带,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皇冠梨、枸杞产业带,沿山冷凉灌区设施葡萄、皇冠梨产业带,提高特色林果效益。

——种苗产业。以武威杨树樟子松国家级良种基地、省级酿造葡萄苗木快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天祝县青海云杉、古浪县花棒两处省级良种基地为重点,其它良种基地为补充,鼓励和吸引非公经济参与全市林业种苗产业,大力培育以乡土绿化树种、皇冠梨为重点的特色苗木。

——现代沙产业。推进压沙修路、平整沙丘、造林绿化、工业治沙、生态农业等治沙和沙产业发展模式。继续推行工业治沙、养殖治沙新模式,积极开展梭梭接种肉苁蓉、黑果枸杞、甘草、板蓝根、麻黄、锁阳等为主的沙生药用植物种植。

——生态旅游产业。重点发挥北部沙漠自然景观独特的优势,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和沙漠生态观光游,开发森林生态、休闲度假、养生避暑、科普研学等旅游产品。

第四章  重点建设任务

一、生态林业体系建设

以构建生态廊道、形成生态屏障为重点,优化生态空间,构筑南护水源、中调结构、北治风沙的生态空间架构,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一)祁连山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

加快实施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组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重点工程,将水源涵养林区、林缘地带耕地及25度以上的坡耕地和下山入川移民迁出区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落实《祁连山保护区武威段建设项目清理核查整治整改意见及整治整改方案》,加大建设项目整改力度,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核心区,现有居民全部进行移民搬迁;禁止在缓冲区开展旅游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实验区在不破坏植被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开展多种经营活动。坚决关闭保护区内破坏生态环境的违规违法项目,积极稳妥做好企业退出工作。加强矿山生态破坏区、下山入川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治理。强化森林植被管护和封育保护,对海拔3800—4780米范围内的雪山、冰川、沼泽湿地以及外围高山灌丛、高山草甸进行全面封育;对海拔2400—3200米范围内各条支流两侧汇水区的森林资源进行封山管护,使森林资源得以休生养息;对河流两岸水土流失严重区、植被退化区、生态脆弱区的宜封区实行重点封育。到2020年,新增水源涵养林15万亩,封山育林25万亩。

(二)中部绿洲防护林建设。

以凉古核心区、民勤县域核心区、天祝县域核心区内城镇村庄、农田和道路为重点,打造高品质绿地系统,建设美丽乡村。着力抓好以甘肃(武威)国际陆港路网、武威天马机场、各产业园区等为重点的园区绿化;以G569(北仙)高速、G338武威段及县乡道路为重点的通道绿化;以古浪黄花滩、天祝南阳山片等下山入川移民点为重点的新农村社区绿化。实施退化林网修复工程,对残败、缺株断带、病虫危害的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基干林带进行更新改造、补植补造和林分修复,提高防护效益。2020年,新建农田林网15万亩,更新改造10万亩,完成通道绿化3000公里,产业园区、新型农村社区全部得到绿化。

(三)北部沙区生态屏障建设与保护。

加快实施千里沙漠大林带工程、沙漠生态产业扶贫项目、三北防护林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开展大规模的压沙造林,建立起阻止沙漠南侵的首道防护屏障;对民勤县西线、北线及凉州区、古浪县民调渠风沙线绿洲边缘防风固沙林带进行完善改造,在风沙沿线的村庄、道路、水利设施及农田等周围营造保障生产生活的防风固沙基干林带,巩固提高绿洲边缘防风固沙成效,建立起第二道防沙屏障。建立完善绿洲外围封沙育林区。在绿洲外围植被综合盖度大于20%的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沙荒地和荒地全部进行封育,进行围栏保护和人工巡护。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2020年,完成治沙造林110万亩、封沙育林草125万亩。

专栏3生态林业建设与保护工程

1.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武威属区):实施林地保护和建设、草地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水土保持、冰川环境保护、生态保护支撑工程、科技支撑等七项建设工程。

2.千里沙漠大林带建设: 在北线民勤县唐家沟至六托井、东线民勤县六托井至古浪县冰草湾等风沙沿线,营造一条主线长520公里、宽1公里以上的生态林带,建设示范区5个,建设光伏发电供水配套装置,修建治沙道路562公里。

3.甘肃武威沙漠生态产业扶贫:在凉州区、古浪县金荣沙漠生态公路两侧及民勤县白沙窝周边、黄草湖区域为重点,完成治理沙漠修复生态300万亩。

4.三北五期防护林工程:完成人工造林68.1万亩、封育93万亩、退化林分修复5.1万亩。

5.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以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实施区压减耕地、严重沙化耕地、下山入川移民搬迁区及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25度以上坡耕地和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为重点,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恢复生态。

6.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建设:在已实施的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项目实施区域内,采取封禁保护措施,加强封禁设施建设,禁止滥樵、滥采、滥牧,遏制沙化扩展。建设管护用房、望塔,修筑必要的巡护道路,配备设备,建设固定界碑()和警示宣传标牌,加强管护队伍建设。

7.民勤青土湖生态综合治理项目:通过人工造林、封沙育林、工程治沙等措施,对青土湖生态进行全面综合治理。

8.祁连山北坡水源涵养区生态补偿(武威属区):对武威市凉州区9乡(镇)、古浪县11乡(镇)、天祝县19乡(镇)水源涵养区进行补偿,年补偿8083.3万元。

9. “下山入川移民迁出区等重点区域生态恢复项目:采取造林、封育、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对下山入川移民迁出区、矿山生态破坏区进行生态恢复治理。

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

十三五期间,重点开展以酿造葡萄、皇冠梨、红枣、枸杞为主的特色林果业提质增效,加快发展林木种苗、森林生态旅游、现代沙产业等林业产业。

(一)特色林果业。

——特色林果提质增效。全面开展规范管理专项行动,大力开展扩沟铺膜、补植补造、整形修剪、花果管理、节水灌溉、配方施肥、规范间作、病虫害防治、越冬保护等抚育管理措施,重点抓好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内乡镇,G30高速公路、G569高速公路、营双高速公路沿线、211省道及县乡公路沿线特色林果提质增效,突出抓好30个千亩示范基地、20个市级示范80个县区级示范点建设,切实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开展特色林果产品原产地域保护认证,加强林果生产、加工、营销全过程质量监控,加快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努力打造武威品牌林果,提高品牌竞争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到2020年,特色林果基地达到200万亩、盛果期亩均收入达到5000以上

——加快出口特色林果基地建设。依托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外贸企业,以国有农林场、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为重点,强力推行《出口农产品特色林果技术规程》,将出口特色林果基地建设任务层层落实到企业、单位、乡镇、村、组。建设凉州区国家级出口皇冠梨质量安全示范区。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和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技术相结合的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杜绝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全面推进特色林果三品(无公害果品、绿色果品及有机果品)基地建设,把武威打造成全省特色林果出口基地强市。

——特色林果精深加工。加快建立林业产业链,以国际路港为平台,以龙头企业为主体,重点打造以葡萄酒酿造为主、延伸葡萄籽制油、原花青素提取等液体经济产业链,以皇冠梨、红枣、枸杞等果品加工果汁饮品、罐头、休闲食品、保健食品等为主的特色果品加工产业链。加快建成一批林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逐步形成健全完备的林果生产加工产业链条体系,实现林果产品从初粗加工向精深加工、从单一品种加工向多品种加工转化,推动特色林果加工业集聚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市特色林果产品加工能力达到整个产能的60%以上。

(二)种苗产业。

依托国家级和省级良种基地,开展优良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保护,新建国家级种质资源异地保存综合库1处,省级原地保存库2处。重点推进武威林木良种繁育中心国家杨树樟子松良种基地、省级酿造葡萄苗木快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天祝县哈溪林场青海云杉、古浪县海子滩林场花棒两处省级良种基地建设。申报建设武威梭梭等抗旱灌木良种基地、荒漠区典型抗旱灌木红砂、白刺良种基地项目。新建种子低温贮藏库2处,开展各类林木种子的低温贮藏服务。十三五期间,全市年育苗面积稳定在5万亩,在圃苗木总量3.5亿株,年出圃合格苗1.2亿株,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到46%

(三)现代沙产业。

坚持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按照分沙到户、承包治理、开发经营、收益归己的原则,采取个人、联户、企业承包经营的方式,积极开展梭梭接种肉苁蓉、黑果枸杞、麻黄、锁阳等为主的沙生药用植物种植。大力开展工业治沙、生物治沙、机械治沙、产业治沙和治沙新材料、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建立完善复合经营、生态经济、移民安置相结合的现代沙产业发展模式和沙区新村镇,促进沙区生态脱贫和产业致富。到2020年,营造黑果枸杞10万亩,发展梭梭接种肉苁蓉10万亩。

(四)生态旅游业。

加强沙漠公园、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青土湖等景区建设,打造千里沙漠大林带沙漠生态旅游长廊、金色大道皇冠梨生态旅游长廊。开发沙漠观光、沙雕艺术体验、滑沙探险和沙漠疗养等特色旅游项目,发展沙漠生态旅游业。

专栏4产业体系建设工程

1.特色林果基地建设:新建以酿造葡萄、皇冠梨、红枣、枸杞为主的特色林果基地50万亩,累计达到200万亩;强力推进特色林果提质增效,盛果期亩均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2.国家杨树樟子松良种基地建设项目:生产性建设总规模720亩。收集保存区177亩,母树林195亩,采穗圃67.5亩,试验区52.5亩,繁殖圃213亩,其它用地15亩。

3.沙生林木良种基地发展项目:建设沙枣、梭梭、毛条、花棒、白刺、沙蒿等沙生良种基地2.25万亩。

4.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建设总规模92623亩,其中:保育区44913亩,恢复重建区15213亩,宣教展示区9949亩,合理利用区22548亩。

5.甘肃民勤黄案滩国家沙漠公园建设项目:根据公园性质定位和发展要求,沙漠公园划分为沙地保育区、宣教展示区、沙漠体验区、管理服务区四个功能区,总面积0.93万亩。

三、森林资源保护体系建设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森林防火体系建设。组织实施武威市重点森林火险区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初步建成全市森林火险预警监测体系,林火监测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完善森林防火预防、扑救、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专业扑火队伍装备水平,使快速反应与火灾扑救能力进一步提高,建立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森林火灾损失和火案勘察体系,使我市森林防火工作进入现代林火管理阶段,力争保持建国以来无森林火灾的记录。

2.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重点建设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体系,完善森林植物检疫体系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和应急反应体系的建设步伐,初步实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法治化、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不断降低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有效控制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

3.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完善建立野生动物保护监测站,在天然林区、荒漠区结合管护站建设布点,延伸动物保护职能,杜绝人为猎杀行为,逐步形成动物生存安全环境。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和防控,逐步完善监测防控功能,杜绝重大疫情。建立野生动物救护站,及时救治濒危野生动物。扩大野生动物繁育保护基地,加快繁育川金丝猴、赛加羚羊、普氏野马、野生双峰驼等重点野生动物,稳定、恢复和壮大种群数量。强化动植物调运检疫,严防外来有害物种入侵,进一步加强对极小种群植物保护。

(二)加强林业生态资源保护。

1.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采取人工巡护与电子监测相结合,认真做好天然乔(灌)木林、未成林封育地、疏林地保护工作; 健全和落实天然林管护体系,形成远山设卡、近山巡护的合理布局,实现管护区域全覆盖。

2.加强公益林管护。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强化国有、集体和个人所有公益林管护,保障和维护公益林所有者、管护者权益。

3.加强湿地保护与建设。通过封育、人工增雨雪工程等措施,加强以祁连山冰川为代表的天然湿地保护,强化天然植被的保护与管理,提高植被自我恢复的能力。加强以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和民勤青土湖、黄案滩为代表的荒漠湿地保护恢复和建设,严格控制对湿地周围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利用,增加生态用水量,确保湿地水源的补给,提高湿地生态功能。到2020年,确保湿地总面积不少于1042平方公里。

(三)严格落实林业生态保护红线。

根据《国家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和《甘肃省生态红线划定工作方案》,制定全市林业生态红线方案最严格的生态红线管理办法,将林地、沙地、湿地保护和治理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政府责任制考核,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运用法律手段严守生态红线。

专栏5森林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八大重点工程

1.国家重点公益林工程:管护好纳入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重点公益林面积364.72万亩,争取现有240.78万亩生态公益林全部纳入国家补偿范围。

2.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除管理好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辖的天然林区域外,保护天然林面积1.8万亩。

3.武威市重点森林火险区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望监测系统、宣教能力建设、专业队伍装备能力建设、基础设施建设。

4.武威市ATCSP森林病虫害自动测控系统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完善项目区病虫害监测体系,建立以频振诱控技术为主的绿色防控体系,实现物理技术与生物技术防控的有机结合,建成有机可持续发展的林业体系。使武威辖区重点区域的森林病虫害得到实时监控,提高监测效率,进而提高防控的主动性,提升森林病虫害测控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减少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降低林业有害生物所造成的经济和生态损失。

5.濒危野生动物民勤青土湖试验性放养基地项目:建设试验性野放基地20万亩,其中,半野化放养试验区及饲草料基地2万亩,试验性放养区18万亩,动物围栏60公里。

6.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建设总规模92623亩,其中:保育区44913亩,恢复重建区15213亩,宣教展示区9949亩,合理利用区22548亩。

7.天祝森林生态监测体系建设项目:新建6个林场生态监测站1200平方米,每个监测站200平方米,配套监测设备及附属设施。

8.祁连山区、北部沙区贫困人口生态保护转移工程:将祁连山区、北部沙区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

四、支撑体系建设

(一)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通过重点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及林业科技示范区建设、技术培训等项目的实施,加强林业适用技术推广示范,到2020年林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由目前的45%提高到50%,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5%以上;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到46%;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在林业各项建设中的应用率达到100%

1.重点课题研究与推广。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重点开展困难立地造林、生态修复、林木良种定向引选及繁育、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绿洲农田防护林替代树种选育、超旱生树种容器苗木繁育、沙产业综合开发、有害生物防治及普氏野马等野生动物荒漠区放野技术研究。推广示范梭梭沙区造林技术、退耕地生态修复技术、干旱造林技术、荒漠植被天然更新与封育技术、荒漠化综合防治配套技术、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技术。在林业产业方面:重点开展特色林果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特色林果商品化处理工艺研究、特色林果低温冻害预警及防控技术。推广示范日光温室红提葡萄提质增效调控技术、酿酒葡萄营养沟深栽抗寒栽培技术、特色林果有机果品生产技术、皇冠梨砧木建园栽培技术、酸枣直播密植建园早期丰产栽培技术、特色林果无害化病虫害防治技术示范推广。

2.科技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带动作用,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建设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林业分析测试中心、林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改善林业科技基础条件。以林业科研推广单位和林产品深加工企业为主体,加快推进现代林业技术研发推广和成果转化应用,构建现代科技创新推广体系。重点建设甘肃省酿酒葡萄苗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威市林业重点实验室、武威市林业分析测试中心。

3.技术培训。主要对林业系统技术服务人员、农民技术员、科技特派员等分层次培训,每年培训林业科技人员2万人次;技术工人岗位培训每年安排总人数的80%。以新技术示范推广应用、特色林果抚育管理为重点,统筹抓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建立健全人才开发激励机制。

4.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强与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宁夏大学葡萄与葡萄酒工程技术中心、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果树花卉研究所、甘肃治沙研究所、甘肃省林科院的合作交流;重点开展与龙头企业的合作交流;提升甘肃省酿酒葡萄苗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能力,加快优质苗木的培育研究,搭建科技交流平台,全方位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

(二)林业基础能力体系建设。

1.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和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大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林区道路、饮水、通讯、电力、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林业重点建设工程区建设林业站,加强管理体系建设。开展苗圃地整理、节水设施改造、电力设备更新、植保设备配套等种苗生产条件的改善工作。

2.信息化体系建设。建成全市林业系统计算机中心机房,建设局机关内外网网络系统,建成武威市林业视频会议系统、武威市林业网站群、森林防火监控和应急指挥系统、森林资源监管系统、安装办公电脑OA办公系统。实现林业行政许可、行政审批、木材运输证等工作在线办理。逐步推行无纸化办公,形成全市林业网络一盘棋,奠定全面发展林业信息化的基础。同时,建立全市林业信息网络体系,统一建网,开展林产品电子商务;建立林业技术信息专家咨询系统、声讯热线、手机短信服务等,搭建服务平台,为林农提供及时、便捷、直观、有效的服务。

3.构建林业生态监测评价体系。全面完成全市第九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工作; 完成林业基础数表的编制和更新等基础性工作。做到建设标准,数据管理,数据应用标准的统一,实现资源共享。

专栏6现代林业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1.武威(国家级)葡萄与葡萄酒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葡萄与葡萄酒检验检测室3000m2主要包括农药残留检测室、重金属污染检测室、色素检测室、品酒室、药品室、设备室、资料室、配电室,办公用房。购置气相色普仪、液相色普仪、酶标仪、凯氏定氮仪、原子荧光光度计等国内外先进检测仪器设备100多台(套)。

2.武威市林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果品检验检测室1360m2主要包括无菌操作室、农药残留检测室、药品室、设备室、资料室、配电室、车库等;信息网络、培训和技术展示用房300m2,办公用房205m2。购置气相色普仪、离子发射光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等国内外先进检测仪器设备70多台(套)和流动检测车1辆。

五、环境影响评价

(一)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1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691日。

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2009101日。

4.《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201491日。

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7.《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1993)。

8.《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二)环境影响分析。

1.规划实施范围环境基本情况:武威市地处西北荒漠区典型地段,北部位于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之间,干旱缺水、沙多林少,生态环境脆弱,在地理环境梯度上处于全国荒漠化最前沿,是全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市现有荒漠化面积3262.8万亩,其中沙漠2289万亩,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65.5%45.9%,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271.1万亩,危害严重的风沙口286个,风沙线长654公里。

2.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有利因素:一是将增加林地面积200万亩,如果不考虑林地征占用等减少因素,则可以提高森林覆盖率2.28个百分点,有效改善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二是通过规划实施,森林质量明显提高,灌木林资源增加,区域植被得到较好的恢复和发展,林分结构更趋复杂,为各种野生动物、珍稀植物、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栖息环境,有效地保护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三是将增加林木蓄积量17万立方米;四是由于森林面积增加和林分质量提高,每年增加森林蓄水量,减少土壤流失;五是森林面积具有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吸滞尘埃、降低噪音等功能,可以为居民提供高氧、低菌、高负离子、少尘埃的清新与优美环境,有效改善居住和投资环境。

不利因素:一是营造林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少量的水土流失;二是林区道路建设将会带来一定的植被破坏,造成局部范围的水土流失;三是在商品林基地经营管理过程,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可能对周围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形成危害;四是在进行土建项目施工时,土方的开挖回填装卸等会产生扬尘,还有各种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尾气排放;五是规划中工程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工程建设过程产生的废弃土石方等建筑垃圾;六是规划中工程施工过程采用的夯实机、挖掘机、推土机、起吊机等机械设备以及运输车辆在运行时会产生一定量的噪声和振动。

(三)环境保护措施。

1.营造林作业中,实施作业设计制度,通过综合措施,尽可能地减少水土流失;通过间种绿肥,将园地杂草劈除回归林地,或采用生态复合经营措施保持水土。选育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大力营造适应强的乡土树种,营造混交林,加强营林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林木自身的抵抗作用。改善林分结构、林内气候,营造有利于森林病虫天敌繁殖的环境。
    2.对于修建林区道路及林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严格控制建设规模与技术标准,做到合理组织、文明施工,安全处理施工废弃物,加强管理、监督,最大程度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
    3.在商品林经营管理中,逐步健全与完善林业生产标准体系,加强林业生产标准实施与监管,按生态经营的要求,严格控制化肥和农药使用品牌与数量,提倡使用有机肥,如农家肥。推广表土还穴、抚育埋青作肥技术,增加林地有机肥。根据土壤的缺肥情况合理使用化肥品种和数量,避免肥料流失及污染环境。林业病虫害防治主要采用生物和综合防治法,做好种子、苗木及其它林产品的病虫害检疫工作,一旦发现危险性病虫害,应立即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处理,防止扩散和蔓延。

4.工程施工过程中场地挖填做到土方平衡施工。干燥季节及时对现场存放的土方洒水,以保持其表面湿润,减少扬尘产生量,禁止露天堆放建筑材料;合理安排施工机械的使用,对操作人员进行相应的环保知识教育,尽量减少运输过程对周围敏感区的影响;坚持对施工垃圾及时清理、清运,使施工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减至最低。

(四)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将大幅改善全市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在涵养水源、保土保肥、净化空气、吸滞尘埃、降低噪音、调节气候、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发挥巨大的生态效益。而对环境影响产生的不利因素只是局部的、暂时的,可以通过环境保护措施予以控制。因此,规划实施对于全面落实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优化投资环境,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林业改革创新

(一)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围绕保护生态、保障职工生活,突出生态公益性改革方向,有序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确保国有林场定性到位,编制核定到位,财政保障到位。建立功能定位明确、人员精简高效、管理科学规范、政策保障有力,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国有林场新体制。

(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

坚持以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为目标,完成各类林业资源确权颁证工作,建立和完善集体林地、林木流转机制。突出抓好林权流转、林权抵押和特色林果确权颁证工作。完善治沙生态林承包经营机制,抓好已承包到户的治沙生态林经营管理。到2020年,累计完成林权抵押贷款1.6亿元,新增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50个,家庭林场50个,完成所有符合条件的特色林果确权颁证工作。

(三)深化森林资源产权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林业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制度,制定并实行林业自然资源登记管理办法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健全林业自然资源资产档案体系,探索形成公开、透明的林权流转交易市场和林权交易平台,健全完善自然保护区和森林、湿地管理制度。

(四)探索建立生态补偿脱贫机制。

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区的贫困人口实行生态补偿脱贫,加大林业重点工程在贫困地区的实施力度,通过森林、湿地管护和沙化土地封禁补助、退耕还林补助、营造林投资补助、生态补偿等林业补贴方式,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为护林员、防火专业队员等生态保护人员,直接增加参与林业建设的贫困人口收入,实现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五)建立健全生态建设长效机制。

健全完善国家有投入、企业给赞助、科技作支撑、农民有收益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全面落实谁造林、谁所有,谁经营、谁收益的政策,鼓励各种社会主体以资金、技术、土地使用权、劳务入股等多种形式投入造林。大力发展非公有制造林,积极推行家庭承包、联户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造林形式,形成以国家重点造林绿化工程为主体,全社会广泛参与的造林绿化新格局。结合国家、省上生态文明和主体功能区示范点建设,开展生态价值及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工作,推进祁连山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将现有治沙生态林承包给农民管护经营,充分调动农民造林育林和爱林护林的积极性,鼓励农民发展林下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六)建立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加快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调整森林和产业结构,增加混交林发展总量、推进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降低纯林建设规模;加快林业部门职能转变,逐步规范和改革林业行政审批行为,严格落实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 规范创新林业社会组织建设,建立政府承担、定向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新型政社关系,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逐步理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安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林业行政审批效率,加快林业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林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七、全面促进依法治林

(一)强化林业执法体系。

加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法主体资格管理,稳步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调整执法职能,整合执法资源。加强森林资源监督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推进森林公安基础信息化、执法规范化、队伍正规化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执法办案场所改造、教育训练基地完善和警用装备配置力度;建立健全涉林案件查处机制,提升森林公安人防、技防、物防水平,依法严肃查处违法案件,追究相关人员、单位责任。

(二)完善林业行政审批制度。

健全完善行政审批工作制度,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机制,细化行政审批运行流程,最大限度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事时限,不断提高审批效率,提升审批质量。大力推广随机抽查,重点对行政许可类行政征收类的行政职权进行检查,强化行政审批项目事中事后监管,不断推进随机抽查制度化、规范化。加强林业规范性文件审查制度建设,加大林业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工作力度,及时开展规范性文件实施评估,定期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立新废旧,动态管理。

八、推进精准脱贫林业建设

积极开展下山入川移民迁入区生态建设与保护,加快以农田林网、县乡道路绿化、村庄绿化为重点的生态防护林建设。2020年,新增人工造林4.7万亩。加快发展优质特色林果产业,新建与提质增效相结合,在下山入川移民迁入区新建一批标准化示范基地、出口特色林果基地,到2020年,新建特色林果基地2.79万亩,建设出口特色林果基地0.47万亩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实施组织领导

建立市、县区、乡镇政府森林覆盖率目标考核责任体系,进一步强化县区、乡镇两级政府林业发展的目标责任制,将林业发展业绩与政绩考核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认识,靠实责任。各级林业部门要主动作为,加强职能职责管理,统一行使对森林、湿地、荒漠和野生动植物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职责,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对十三五期间重大项目实施、重要政策研究、制度建设等提供咨询建议,对全市林业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提出意见建议。

二、拓宽林业投入渠道

进一步理顺财政投入政策和体制,积极争取提高林业建设工程投资标准,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造林实行工程管理,全额预算管理方式,全面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完善林业补助政策和林业贷款贴息政策,推进实施贴息期限与林业贷款周期相一致、贴息范围与林业发展领域相适应的财政贴息政策,加大贴息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林业、金融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林业贴息贷款协同监管机制。完善林权流转市场,形成程序简单,高效便捷的林权抵押贷款机制,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 模式,建立引导资金带动社会资本投资林业建设模式,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和引导作用,扩大社会融资规模,助推林业加快发展。进一步规范林业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建立健全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管理责任制,严格林业资金的运作,使用程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加强林业宣传教育

运用现代媒体,围绕防沙治沙、特色林果基地建设、新农村社区绿化美化、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等工作,广泛宣传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及时解读重大林业政策,增强发展林业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林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的特点和优势,不断扩大林业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认真组织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体验活动,大力宣传普及林业科技知识,增强公众生态意识。继续抓好植树节、湿地日等主题宣传,发掘林业先进典型,弘扬生态文明主旋律,增强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

四、加强规划实施监督检查

市、县区林业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大工作力度,做好各项林业政策和任务的相互衔接,做到集中发力,重点突破,切实解决生态保护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各县区要按照国家、省、市战略部署,结合地方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做好县区规划与本规划提出的发展战略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的衔接协调,确保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落地、实施、见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