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武威>市内动态
传承历史文脉 共建结出硕果
——凉州文化研究院地合作回顾与展望
传承历史文脉 共建结出硕果
信息来源: 武威日报 作者:刘爱萍 张恺 发布日期: 2022-08-18 08:34 浏览次数:

时间年轮刻录凉州文化荣光,时代方位标注武威崭新未来。近年来,在中国社科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社科院人事教育局、古代史研究所与武威市深入开展交流合作,全面系统梳理和研究凉州文化,大力推动凉州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武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勾勒出美好蓝图。

今年,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与武威市院地合作迈入第五个春秋。8月21日,“古代河西走廊的地缘与社会”学术研讨会将在武威市召开,这是纵深挖掘凉州文化内涵、打造凉州文化品牌的文化展示窗口,也是一次专家学者展现和交流凉州文化最新研究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更是提升武威文化影响、引领区域文化发展、助推武威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文化活动。



达成共识,推动合作走深走实。凉州文化,博大厚重。早在5000多年前,凉州先民就在这里生活繁衍,创造了马家窑、齐家、沙井等璀璨夺目的史前文化;先秦时期,这里是位列九州之一的雍州属地,也是华夏文明与域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两汉、魏晋南北朝、西夏等时期,是凉州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明清时期,文风兴盛,是凉州文化发展的黄金阶段。在历史的长河中,以武威为中心形成的凉州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绚丽篇章,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多彩的文化形态,并在今天仍然产生着深刻影响。

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武威市政府文化顾问卜宪群先生谈到,“广义的凉州文化指整个河西地区的文化,凉州文化的研究可将武威及其周边的文化辐射区包括在内。”“凉州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作出了贡献,也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化,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加快推进,为武威市打造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黄金节点城市拓展了空间,为全面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

为更好借助中国社科院人才集中、资源丰富、综合研究能力强的优势和巨大影响,加快凉州文化开发利用步伐,促进武威市文化资源活起来,武威市委、市政府与中国社科院达成文化共识,放眼古今凉州,以“凉州文化,武威名片”为基本定位,推动双方交流合作走深走实。

2018年3月,中国社科院人事教育局与武威市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合作正式拉开序幕。同时,武威市政府聘请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卜宪群先生为市政府文化顾问。同年9月,武威市委、市政府与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签署了《共同建设凉州文化研究基地的协议》。2020年,武威市政府聘请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文化史研究室主任孙晓先生为市政府文化旅游顾问。高起点谋划、多渠道推动,双方采取一系列务实举措,加快推进合作节奏,为传承历史文脉,弘扬凉州文化,助力武威文化旅游资源挖掘研究,促进武威文旅产业发展和文化旅游名市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



深化合作,加大凉州文化挖掘力度。在武威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历史文化脉络如何存续、价值如何挖掘是亟待关注的问题。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才能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近年来,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与武威市广泛开展合作,根据凉州文化的博大内涵和鲜明特征量身打造,着力打造凉州文化品牌,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性、高层次的学术研讨会,使凉州文化从中国古代史的脉络中渐趋清晰而系统,凉州文化品牌越来越靓丽多姿。

2018年9月,卜宪群所长出席第二届凉州文化论坛,作《“大一统”与中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主旨演讲,系统阐述了凉州的历史地位、文化内涵、特点和时代价值。10月举办的“凉州文化与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海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近70位专家学者,对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武威的历史和丝路文化等进行多层次、多视角、跨学科的学术解读,多方位挖掘武威秦汉时期历史文化内涵。

2019年9月召开的“交流与融合:隋唐河西文化与丝路文明”学术研讨会上,与会的26位全国知名专家和学者,围绕隋唐时期的凉州与河西历史等方面,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和研讨,推进了凉州文化的挖掘和传承。

2020年9月召开的“凉州与中国的民族融合和文明嬗变”学术研讨会上,50多位专家学者深入交流历代王朝对西北的治理情况,进一步梳理中国各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探讨了中华文明发展演变的逻辑与动力。

2021年9月召开的“明清时期河西走廊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邀请40多位专家学者重点围绕凉州会盟的时代价值与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了武威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9月,由中国社科院、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五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第十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分项活动——“五凉”文化论坛,以“弘扬五凉文化·传承历史文脉”为主题,从儒家文化、佛教石窟、农业生产、诗词、舞蹈、绘画等方面共话“五凉”,卜宪群所长主持论坛并作了主旨发言。

五年来,武威市还通过常态化举办凉州文化论坛、凉州讲坛、凉州文化沙龙等,多维度讲述“武威故事”。一系列高端学术研讨会的连续召开,是武威市厚植文化底色、深耕旅游底蕴、打好文旅底牌、壮大发展底气的生动实践,对促进凉州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凉州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一次次的“大手笔”,厘清了武威历史文化脉络,促进了凉州文化创造性转化,擦亮了武威历史文化名片,更让武威这座历史底蕴深厚、文化特色鲜明的城市,从远古的历史走来,在新时代焕发出了全新的生机。



共育人才,提升研究队伍能力水平。把优秀人才集聚到文化研究、弘扬工作中来,让人才在凉州文化研究沃土中生根发芽、快速成长、展才成才,才能为凉州文化研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近年来,中国社科院积极推动落实合作协议,依托人才资源和学科优势,指导帮助武威市加强人才队伍培养等工作,精心挑选挂职干部主动融入武威发展,通过专家辅导、以师带徒、课题研究等方式,带动人才培养和能力水平提升。

2018年8月,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张志强等7名专家来武挂职。张志强研究员应邀在凉州讲坛作《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与理想》的主旨演讲,其他选派专家在参加的“我为武威做代言 灼见真知绘蓝图”系列活动中,为武威继承和发展凉州文化,深入发掘、系统整理、深刻阐释凉州文化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提供了启示和经验。

2019年3月,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助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室主任单继刚等5名专家来武挂职。期间,单继刚研究员组织申报了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武威历史文化研究”专项项目,撰写了近3万字的《铜奔马研究报告》。同时,主持完成了武威市五凉文化博物馆布展陈列并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武威市深入挖掘五凉文化、加快文化旅游名市建设的又一可喜成果。

2020年9月,古代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赵现海等3名同志来武挂职。3名挂职干部把挂职当任职,把武威当家乡。其中,赵现海研究员组织申报了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专项项目“西北整体视野下武威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与转化利用”,组织挂职团专家与课题组成员,开展了以“重走红色足迹,建设文化公园”为主题的考察活动,考察了甘肃省境内长征、长城、黄河文化遗址。同时,联系了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历史研究院图书档案馆等单位,向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捐赠图书、期刊共8000余册。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宋镇豪先生更是不顾年老体迈,从个人的藏书中捐赠图书、期刊共1000余册,亲自送到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



促进转化,结出文化研究硕果。挖掘凉州文化资源,不仅仅是理论性、文字性成果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在于下一步成果的转化。

触摸时代脉搏,共建结出硕果。五年来,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大力支持武威文化事业,卜宪群所长不遗余力地推动文化资源挖掘研究、转化成果,为凉州文化学术体系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通过组织学术研究和课题攻关,指导编撰出版了《中国国家人文地理·武威》《凉州文化研究》《话说五凉》等多部著作。同时,挂职干部和本地凉州文化研究工作者积极参与文化咨政,孙晓研究员在雷台旅游综合体建设等方面建言献策,戴卫红研究员参与了《五凉名儒》的主要编撰工作。

2019年8月,“凉州会盟”被编入教育部统编高一历史教材,为全国中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宣传武威品牌形象、建设文化旅游名市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年来,武威市积极引进了一批人才,柔性引进高端人才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戴卫红研究员、赵现海研究员等专家学者,聘请张志强研究员等11人担任名誉研究员、兼职研究员,引进一批急需紧缺文化研究人才,推荐优秀人才参加“陇原之光”人才培养计划。设立了一批研究机构,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武威市长城文化保护研究院、吐谷浑文化保护研究中心等相继成立。建成了一批文化场馆,市博物馆、图书档案馆、科技规划馆、影剧院等开馆运行。组织编撰了一批文化研究著作,市内外文化专家学者个人出版了《斯文凉州》(英文版)《武威金石志》《天马长歌》《品读凉州》等10多部著作,青年人才研究成果分别荣获甘肃省社科院第十四届青年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恢复保护了一批名人故居,李铭汉故居等历史文化遗存得到保护性修缮并竣工开放,武威古代民居的历史性得以延续。实施推进了一批重点建设项目,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和历史文化街区即将建成,“凉州会盟”纪念地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铜奔马5A级景区和民勤县沙井子民俗旅游村乡村记忆馆4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有序开展。



武威是一首关于文化的诗,也是一本打开历史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她的目标和抱负。

千年的恢宏,经年的人文,“一部凉州史,半部在武威”。这座诗意与内涵兼收的文武之都,凝塑出最峻毅多元的风骨,让武威这座城注定不凡。

时序更替,万物维新,五年弹指一挥间。

五年来,通过院地合作,武威市砥砺前行、持续发力,紧扣时代潮流,聚力文脉传承,打响了“天马行空·自在武威”文化旅游品牌,文化和旅游产品日益丰富多元。凉州文化也走出了河西走廊,走向了全国学界,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让武威更好地将诗和远方相结合,开出了历史文化名城最绚烂的花朵。

八月的武威,秋风送爽,瓜果飘香。来自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全国各高校院所的4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汇聚武威,将围绕“河西走廊与早期文化交流”“河西走廊佛教传播与学术发展”“历史时期河西走廊乡村社会的治理与秩序”“河西走廊的人文、自然地理格局、变迁与社会应对”“西北地域概念的生成与演变”“官方档案与民间文献的发现与利用”“武威地区的历史文献研究”“武威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利用”等议题深入开展研讨和交流。

听专家观点的相互激荡,看凉州文化的积厚流光,知武威历史的源远流长,感河西都会的独特魅力。“古代河西走廊的地缘与社会”学术研讨会将进一步梳理古代河西走廊经济、军事、文化及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信息,助力武威市进一步传承和发掘利用好厚重多样的文化旅游资源,促进新时代武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醉听古来横吹曲,雄心一片在西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武威承载着兴文化和建设“六个新武威”的新使命新任务。擦亮凉州文化名片、打响凉州文化品牌是院地合作的使命和担当。武威市将充分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品牌优势,进一步整合和加强研究力量,积极推进中国社科院凉州文化研究基地共建工作,推动院地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为全市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名市和实现“文化兴”目标注入强大新动能。凉州文化研究必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凉州文化必将谱写新的华丽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