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武威>武威要闻
向总书记报告:“沙海”已变“花海”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回访记之生态篇
向总书记报告:“沙海”已变“花海”
信息来源: 武威日报 作者:张尚梅 甘曜毓 李晓天 达丽 发布日期: 2022-08-18 08:29 浏览次数:

开栏的话: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踔厉奋发、迎难而上、勇毅前行,推动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从今日起,《武威日报》推出“我们这十年”主题宣传报道,全面反映新时代十年武威发展的伟大变革、巨大成就和成功经验,深入报道十年来群众身边发生的看得见的巨大变化和生活中摸得着的实惠,生动展现全市人民建设幸福美好新武威的新风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更大决心、更大干劲奋进新征程,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艳阳普照,沙漠尽染,八步沙又一次迎来了色彩缤纷的秋天。

这一片茫茫大漠,因为治沙、生态、产业、扶贫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武威大地上喷薄欲出的“希望之海”,也代表着“守望相助、百折不挠、科学创新、绿富同兴”四个关键词的“西北样本”。

时间回到2019年8月21日。万物勃发的初秋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八步沙,实地察看当地治沙造林、生态保护等情况,与武威人民一起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辩证法则,谋划生态永葆生机活力的发展之道。

站在碾轱辘沙——八步沙制高点上瞭望,几十万亩林海在风中昂扬,满眼的绿让总书记频频点头。

3年过去,那沙、那树、那人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求生存


访八步沙,不下50次。而每一次去,都能听到新的故事。

时隔一年,进眼窝子沙的路已然变成了一条红色水泥路,两边的沙枣树接上了一串串“绿玛瑙”。郭万刚站在沙梁上招手。他说,是向眼窝子沙的过去彻底告别,包括30年前驻扎在甘乌线古浪段那支消失的护路队。

嗯?“那是一支‘铁’队伍,无论刮风下雨,每天都来巡逻好几趟。尤其是春天,有时候一个晚上,沙子就能把铁路掩盖,从晨曦微露,到星星眨眼,除了吃饭时间,他们几乎都拿着铲子、铁锹在铲沙、挖沙。”

后来呢?“后来沙化得到了治理。1999年开始大规模在铁路沿线植树。2005年,防沙区撤销。6年后,治理成效大显,复垦了12万亩土地,2000年以后,再没有刮过10级以上大风。”

“队员们既高兴又失落。高兴的是:不用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了,生态好了,老百姓也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失落的是:护路队解散了。”

消失的护路队,是生态见好的最好证明。

而治沙的路,却并不容易。

古浪县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之一,境内沙漠化土地面积239.8万亩,风沙线长132公里,有重点风沙口20多个。如果说腾格里沙漠是一条巨大的沙龙,那么八步沙就是这条沙龙的龙头张开的一个巨口。20世纪80年代,这条沙龙吞噬着村庄、农田,一旦狭长的河西走廊被风沙拦腰斩断,后果难以想象。

治沙,是一个地区的责任,要绿,更是一代人的觉醒。治沙和要绿,在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和他的父辈们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早年,风沙和荒芜填满他们的记忆,“六老汉”靠一头毛驴,一辆架子车,一个大水桶,几把铁锨,开始了治沙造林……饿了吃炒面,渴了喝冷水,累了抽旱烟……卧雪爬冰、风餐露宿、披星戴月、早出晚归,他们以守护家园为己任,封沙造林、治理沙害,成为八步沙的第一代治沙人。 

上世纪80年代,年富力强的郭万刚辞去工作,接替日渐年迈的父亲,卷起铺盖,带领着一百多人的治沙队伍,向腾格里沙漠挺进:他们用双手刨开沙土,用肩膀扛起树苗,用漫长的光阴一点点扮靓绿水青山……

“那时候治沙,没有房子,找到了一处废弃的房子,架上几块木板,晚上睡在上面。一次刮大风,沙子从墙缝里涌进来,早晨起来就被沙子埋了。”二代治沙人贺中强说,“我们吃的苦还不算多,最辛苦的就算是老大哥郭万刚了,因为打井到处借账,大年三十躲在场里不敢回家……”

尽管艰难,他们还是坚持,从不言放弃。郭万刚说,治沙累了,就静静地躺下,闻着沙漠的味道,感受着沙漠的气息,倾听着沙漠的声音,触摸着沙漠的脉搏……久而久之,就与沙漠有了默契,一种“我强你弱”的默契,沙子最终臣服在治沙人的脚下。

千里之内是荒凉,千里之外还是荒凉的局面终于改变。郭万刚指着一棵大树说,这是父辈们在80年代初栽的,它有15米高、胸径80公分宽,虽然部分根系已经老化,但新生的枝条不断抽芽,又长成了第二代树、第三代树,就像治沙人,一代一代生生不息……

“植树造林的讲究很多,在沙漠种植是一寸高一寸险,高大树种并不易在沙漠中成活,矮小粗壮的树种更易在沙漠栽种。”“树种越杂越好,乔灌草结合,这个不活那个就活”……在郭万刚身上看到的,除了有治沙人的勇气,还有治沙人的智慧。

如今,古稀之年的郭万刚依旧一年四季继续与林木为伴……而年轻一代,也继承父辈意志,在遍地绿荫中种下梦想。每年到了造林时节,一个个治沙队伍穿梭在腾格里沙漠,他们用稻草和梭梭为浑黄的沙漠披上绿色袍子。无论是广袤的大地,还是人们的心里,八步沙早已葱葱郁郁——“六老汉”三代人用38年时间坚守,一共完成治沙造林25.7万亩,封育管护面积达到43万亩。以八步沙林区为中心,沿腾格里沙漠南缘132公里的风沙线,5年内新增沙地生态植被修复105万亩,让八步沙区域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60%以上,八步沙周边的沙漠已经基本治理完毕,把“栽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都难”的沙漠边缘染得“绿肥黄瘦”。

在沙区,我们更新了时间意识,这里不是以秒为记,而是以年。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栽下一棵树,一眼望十年。治沙人最喜欢说:十年之后再来看吧。

这诺言掷地有声,这信念矢志不渝。


求发展


走进沙漠不久,一场久违的暴雨突袭。采访车轮胎陷进潮湿的砂砾里打滑,采访无法进行。郭万刚却呵呵地笑,这笑,发自肺腑。他说,如果降雨量达到年200毫米以上,3年就能治理好一片沙漠。

雨后,沙漠的味道清新又纯粹,那些刚怒放的花棒、刚露出嫩芽儿的柠条都舒展了身子,欢畅地呼吸着新鲜空气……

“如果不说,能看出来现在眼前的花海曾经是一片沙漠吗?”郭万刚的骄傲来自眼前几乎很难看到的裸露的土黄。

寻绿变成了寻沙。一路驱车20多公里,满眼绿色,几乎找不到一片流动的大沙丘。

“现在八步沙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到这边参观学习来的人都非常吃惊,不相信这就是电视上看到的八步沙。”二代治沙人石银山说,总书记来了后,我们治沙更有劲了。

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不仅让大家备受鼓舞,同时也为治沙工作指明了方向。

要想让林场“再立新功”,不能只守着原来的摊子,必须再创业!

现在,新一代治沙人已顺利接过“接力棒”、挑起“新担子”,他们用新思想、新科技治沙造林,给八步沙带来新活力。

听说第三代治沙人郭玺在甘蒙界古浪段一片荒芜的沙漠里修路,我们驱车前往。在甘蒙界八步沙管护站,远远地,他卷着裤管一步一步从新修的沙路上走来。

“等了半天,电话也打不通。”隔着几十米远的距离,记者喊话。“铲车坏了,我去有信号的地方打电话请求救援。”

小伙子黑瘦黑瘦的,脸上的皮肤皴裂得像树皮。

“后悔选择这条路吗?”记者问。

他嘿嘿嘿笑:“反正我的梦想已经实现了一半,‘沙海’变成了我想要的‘花海’”。

不是正面回答,却比正面回答更铿锵有力。

从小跟着父辈们在沙窝里种树的郭玺,对治沙并不陌生。“那时候就是跟着玩,在灌木丛里摘沙枣、追兔子。”后来,大伯继承父志,郭玺跟着大伯也走上了治沙之路。2016年之前,郭玺在外打工,学会了开装载机,每个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每年冬季工地上停工的时候,他就回到家里,帮大伯郭万刚一起治沙种树,来年春天他继续外出打工。可是,2016年再次回来种树的时候,看到大伯的腰佝偻了,眼睛瞬间湿润,他问自己,到底要不要践行祖辈们的约定留下来。

再次走进沙漠,他看到了沙漠生机盎然的春天,一串串一串串的柠条花儿在风中摇曳。就在那一瞬间,他下了决心:“如果爷爷、大伯他们不治沙,哪有如今的花海?”

这个外表像沙子一样粗糙、内心却盛满绿色的90后小伙,就是一个个躬倒了身躯的治沙人群像的还原。想象一下吧,他们与天斗、与地斗、与沙斗的昂扬姿态。

治沙种树并不是郭玺考虑太多的事,年轻人有更多的想法。提高治沙植树效率后,他开始把精力放在林场的发展上。在郭玺和大学生技术员陈树君的建议下,场里组建机械队,引进“互联网+治沙”,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注册养殖八步沙“溜达鸡”……在快手平台,他注册了八步沙林场的账号,为八步沙林场的散养土鸡等产品做推介。

不仅沙中种绿,还要沙中淘金。

他们,用沙漠的温度酿出了葡萄酒,将沙漠的阳光转化成了光伏。

他们,在沙漠里种出了香甜的硒砂瓜。

他们,在沙漠边缘建起了牛棚、温室、工厂。

……

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生态治理力度,具有丰富治沙经验的第二代、第三代八步沙治沙人承担了更多治沙任务。通过实施项目,他们带领八步沙林场周边更多农民共同参与治沙造林,扩大了治沙队伍,增加了当地群众收入。尤其是第三代治沙人,他们大力推行科学治沙方法,积极构建科学治沙平台,疏通了治沙区的道路,架设了通信网络,在各林区管护站配置了电脑,购买了无人机和虫情监测仪等,对林区管护情况和虫情进行巡视和监测,对治沙工作进行网络化管理。同时,引进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对林场全方位、多层次推行股份制改革,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迈开了“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新步伐,引领八步沙林场从单纯的防风治沙造林,向着发展沙产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向发展。

所有这些,都得益于八步沙的有效治理。没有八步沙的变化,就不能保障移民“搬得下、稳得住”的生活。

所以,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株草,都应该是大自然颁发给“六老汉”三代人最美的奖章。


求生态


治沙已经不单单是治沙人的事。四川有位退役军人叫郭万明,从网上知道八步沙的故事后,每个月从自己3000多元的工资里拿出300元打款给八步沙林场专门用作治沙经费。

在沙区,我们听到了一个又一个这样的故事。甘南有一位牧民叫李才高,带着1万元钱和简单的炊具来到甘蒙边界古浪段吃住40多天,栽植了100亩的花棒、梭梭。

由团省委 、省青联组织开展的“美丽甘肃青春行动”八步沙春季植树活动中,以王一博和肖战的粉丝名义捐赠的“博肖爱心林”也长成了一片葱茏,成为甘肃省青少年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的一部分。

……

2019年到2022年,每年都要完成2万亩以上造林任务。经过三代人多年的治理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如今八步沙已成为南北长10余公里、东西宽8公里多的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屏障。众多植被保护着周边3个乡镇近10万亩农田,古浪县整个风沙线后退了30多公里。

今年春季造林,八步沙林场完成古浪县北部沙区防沙治沙蚂蚁森林项目3万亩,三北防护林5000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600多万株,还在S308线、营双高速、S316线完成绿化补植补造各类苗木1万多株、200多公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如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持续发展和开创八步沙林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新篇章,这是八步沙林场和我市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到十九大持续推进绿色发展,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古浪县防沙治沙工程建设进入了历史上规模最大、数量最多、进度最快、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时期。八步沙林场又将脚步迈向了更远、条件更加艰苦的甘蒙边界百里风沙线生态屏障建设区,将业务拓展到了黄花滩生态移民区,探索发展沙产业开发。

我市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控,科学谋划生态空间格局和产业发展布局。夯实生态本底,保值增值绿色资产,全面推进生态建设与修复。构建绿色经济体系,推动金山银山转化、发展林下经济与林业产业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循环经济、扶贫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内容融合在一起,实现产业扶贫、产业富民。加快推进古浪县红色旅游基地项目,提升戈壁生态农业和大漠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品质。打造“两山”生态产品品牌,大力创建规模化绿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深化制度改革,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建立健全“两山”实践示范社会行动体系,结合农村“三变”改革,推动生态治理社会化,打通体制机制障碍,逐步构筑起支持荒漠化防治的政策体系,构建荒漠化防治的可持续长效机制。探索转化有效路径,形成特色转化模式,深入融入“一带一路”甘肃大通道建设,打通古浪与外界的连接通道,提高物流和信息流的速度和效率。加强生态产品品牌建设,重点做好林下养殖、林药产业以及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提高生态产品附加值,拓宽产品的销售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实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绿色已成为沙漠主色调,不止是红柳、柠条、梭梭……也不止是曼妙的风景、绿色的屏障,还是一种信仰、一种无形的力量,武威人已经把它记在脑中、装在心里,以实际行动践行总书记嘱托,以优异成绩向总书记报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