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民互动>民意征集
关于《武威市节约用水条例(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关于《武威市节约用水条例(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信息来源: 武威日报 作者:市政府办 发布日期: 2020-08-14 18:11 浏览次数:

  《武威市节约用水条例(草案)》已经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初次审议。现就《武威市节约用水条例(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敬请社会各界人士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反馈意见和建议:

     1.电子邮箱:wwsrdfgw@163.com

     2.电     话:0935—2212998

     3.传     真:0935—2221205。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0年9月15日。

 

  附件:1、关于《武威市节约用水条例(草案)》的说明

     2、《武威市节约用水条例(草案)》

 

 

武威市人大常委会

2020年8月14日

 

 

 

附件一

 

关于《武威市节约用水条例(草案)》的说明

 

市水务局局长  邵新革

(2020年6月)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就《武威市节约用水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作如下说明:

  一、立法的必要性

  武威市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14.94亿立方米,其中黄河流域3.67亿立方米、石羊河流域武威属区11.27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约700立方米,仅为全省的1/2、全国的1/3;耕地亩均水资源约220立方米,仅为全省的1/3、全国的1/9,是水资源最短缺的地区。缺水是武威最基本的市情,节水是武威发展永恒的主题,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具体举措,是解决武威水资源严重短缺、确保绿洲永续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推进地方节水立法,制定《武威市节约用水条例》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具体实践,是我市实施国家节水行动的重点工作任务,是加快建立和完善节水制度体系的需要,是把节水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规范取用水行为的保障,对加强水资源刚性约束,实现粗放用水向集约节约用水方式转变十分迫切和必要,对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支撑和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起草过程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和市人大常委会2019年立法计划,2019年3月,我局委托甘肃政法大学课题组起草《武威市节约用水条例》。课题组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参考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省外颁布实施的节约用水条例,于6月中旬形成了《条例(初稿)》。我局组织有关人员与课题组成员共同多次讨论修改,召开局党组(扩大)会议讨论研究,形成《条例(征求意见稿)》。7—8月,我局征求了省水利厅、省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局、武威水文水资源局、各县区政府、市直相关部门和市人大法工委、农工委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按立法程序,8月20日至9月19日在市政府网站发布公告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9月,组织召开县区政府、乡镇政府、县区水务局和基层水管单位、用水企业、社会团体的相关人员代表进行了座谈讨论,邀请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财经大学和省水利厅、省水文水资源局的专家召开专家咨询论证会,广泛征求意见修改完善。10月,我局召开党组会议研究讨论,修改形成了《条例(送审稿)》,报市政府审查。2019年11月至2020年2月,我局全程参与了市司法局组织的立法协调会、现场调研、专家论证座谈会等,共同对《条例(送审稿)》多次讨论修改完善,形成了《条例(草案)》。市司法局审查认为“《条例(草案)》在我市地方立法权限和范围之内,内容符合上位法规定精神,本条例草案经反复论证修改,现已基本成熟。”《条例(草案)》形成后,呈送市政府各副市长审阅,征求了意见。市政府第9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条例(草案)》。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条例(草案)》设置了总则、节约用水管理、节约用水措施、节约用水保障、法律责任、附则共六章60条。

  (一)关于节约用水管理体制。第一章提出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节约用水机制。一是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节约用水,建立健全节约用水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完善节约用水责任制,推进全社会节约用水。二是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节约用水的统一监督管理工作;发展和改革、农业农村、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业和信息化、林业和草原、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财政、市场监督管理、教育、卫生健康、文体广电和旅游等主管部门负责其职责范围内的节约用水监督管理工作。三是明确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基层供水用水管理机构、用水户协会等要协助做好节约用水工作。

  (二)关于节约用水管理。第二章主要对节水规划、用水定额、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计划用水、水资源配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动态管理、区域限批制度、禁用高耗水设施产品和工艺、建设项目地下工程施工取排水管理、严格限制取用地下水、禁止取用地下水的情形、水资源用途管制、节水评价、取水计量、水平衡测试制度、节水设施“三同时”制度、动态监测管理制度、用水统计制度、用水审计制度、考核监督制度等进行了规定和细化。

  一是针对水资源配置和用水总量控制制度落实,结合管理经验,《条例》第十三条第二款提出“建立多层级的水权配置机制,将区域用水总量指标逐级细化分解到用水户。水权实行实名制管理,供水用水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水权配置和取用水台账。”

  二是针对建设项目地下工程抽排地下水管理薄弱问题,《条例》第十八条提出“建设项目规划阶段地下工程设计方案涉及地下水的,建设单位应依据项目区水文地质情况优化规划设计,市县区自然资源、水务等主管部门应严格审查项目规划方案,减少对地下水影响。建设项目地下工程需要临时取(排)水的,建设单位应编制地下水降排水方案,降排水方案应当采取科学合理、安全有效措施减少取(排)水量。市县区人民政府住房和建设主管部门在建设项目施工许可阶段会同水务、应急管理、生态环境、林业和草原等部门对建设项目地下水降排水方案进行审查。”同时《条例》第五十一条对该条款作出了法律责任规定。

  三是针对城镇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自备水源井管理问题,《条例》第二十条在禁止取用地下水的情形中新增了“城镇公共供水管网覆盖区域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采用自备水源井取水的”条款,对城镇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使用自备水源井取用地下水的作了限制。

  四是针对节水评价工作,《条例》第二十二条提出“市、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节水评价的监督管理工作。需开展水资源论证的相关规划,应当开展节水评价。涉及取水许可的建设项目,应当在水资源论证阶段开展节水评价。”

  五是针对重点用水单位实行动态监测与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提出“市、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农村用水和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以外的计划用水重点监控单位实行动态监测与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对城市(县城)供水企业和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计划用水重点单位实行动态监测与管理。计划用水重点单位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安装取用水计量在线监测设备,并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对节水管理制度不健全、节水措施未落实、用水效率不达标的重点监控计划用水单位限期整改。”

  六是针对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条例》第二十八条提出“市、县(区)审计机关应当将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范围。”

  七是针对加强节约用水考核监督,《条例》第二十九条提出“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节约用水的主要指标纳入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进行考核。县(区)人民政府每年向市人民政府报告节约用水目标责任履行情况。市、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取水户节约用水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关于节约用水措施。第三章主要从主体、领域和水源三方面规定了节水措施。主体上: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本行政区域水资源条件,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确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和规模,限制发展高耗水产业。领域上:农业节水应当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广普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工业节水应当鼓励发展生态工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提升,鼓励使用非常规水源。城镇节水突出公共机构及单位、居民家庭、城镇绿化节水,安装使用节水产品、设备,创建节水型单位。水源上:突出非常规水源利用,支持再生水、雨洪水、矿井疏干水等非常规水源的利用,将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用水户优先使用。

  (四)关于节约用水保障。第四章提出建立六项节水保障制度。一是建立和实行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水价政策。二是建立水权交易规则,鼓励地区间、行业间、用水户间进行水权交易。三是建立用水信息公开制度,依法公开节约用水规划、节约用水监督管理情况信息。四是培育和发展节水产业,加强节水科学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和产品。五是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农林灌溉、畜牧业等领域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六是实行节水表彰奖励。

  (五)关于法律责任。第五章根据立法有关规定,与上位法律责任进行了衔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明确了节约用水的监管责任、违法生产销售使用高耗水设备产品和工艺的责任、地下工程施工取排地下水责任、地下水限制开采区违法新打取水机井责任、违法取用地下水责任、违反用水计量责任、违反水平衡测试责任、违反节水设施“三同时”制度责任、制售饮用水责任、高耗水行业责任、非常规水源利用责任。

  以上说明及《条例(草案)》,请审议。

 

附件二

 

武威市节约用水条例(草案)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节约用水管理

  第三章  节约用水措施

  第四章  节约用水保障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立法目的和依据] 为了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甘肃省节约用水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节约用水及其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法律、法规对节约用水及其监督管理活动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条例所称节约用水,是指采取经济、技术、管理等综合措施,调整用水结构,降低水资源消耗和损失,合理高效利用水资源的各项活动。

  第三条 [基本原则] 节约用水工作遵循节水优先、统筹兼顾、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的原则,保障生活用水,统筹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

  第四条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水机制]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优先利用地表水、限制开采地下水、充分利用非常规水。

  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节约用水机制。

  第五条 [政府职责]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节约用水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年度计划,组织编制和实施节约用水专项规划,培育和发展节约用水产业,制定节约用水政策和激励措施,保障节约用水资金投入,建立健全节约用水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完善节约用水责任制,支持节约用水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推广,推进全社会节约用水。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开发园区管理机构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本辖区的节约用水工作。

  第六条 [管理体制] 市、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节约用水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县(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农业农村、住建、工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科技、林草、财政、市场监管、教育、商务、卫生健康、文旅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其职责范围内的节约用水监督管理工作。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本辖区的节约用水工作。

  基层供水用水管理单位、用水户协会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做好节约用水工作。

  第七条 [节水权利义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节约用水的义务,对浪费水资源和损毁节约用水设施设备、不履行节约用水监督管理职责的行为有权依法监督和举报。

  第八条 [宣传教育]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市情水情和节约用水宣传教育,普及节约用水法律法规和节水知识,增强全民节约用水意识。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节约用水公益宣传,对浪费水资源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学校、商场、公园、医院等公共场所应当设置节约用水宣传标语、标志牌,宣传节约用水知识。

  

第二章 节约用水管理

 

  第九条 [节水规划] 市、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和甘肃省节约用水规划,结合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水资源状况,编制节约用水专项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节约用水专项规划的制定和修改应当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经批准的节约用水专项规划应当严格执行,确需调整和修改的,应当按照规划报批程序经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十条 [用水定额] 行业用水定额是本市行政区域内用水管理、水资源配置、计划用水、取水许可审批、水费收缴的依据,任何用水单位和个人应当严格执行。

  第十一条 [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严格实行区域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建立覆盖本行政区域的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控制指标体系。

  市、县(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用水定额、经济技术条件以及水量分配方案确定的可供本行政区域使用的水量,制定年度用水计划,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年度用水实行总量控制。

  第十二条 [计划用水] 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制度。计划用水单位应当每年年底前向有管理权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下一年度的用水计划建议。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年度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用水定额和用水单位的用水记录,按照统筹协调、综合平衡、留有余地的原则,核定用水单位的用水计划。

  计划用水具体管理办法,由市、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十三条 [水资源配置]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上级政府下达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制定本行政区域年度水资源配置或水量分配方案。区域水资源配置不得超过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地下水配置不得超过区域地下水开采量控制指标。

  建立多层级的水权配置机制,将区域用水总量指标逐级细化分解到用水户。水权实行实名制管理,供水用水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水权配置和取用水台账。

  第十四条 [水资源论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工业园区规划、行业发展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布局规划等涉及水资源利用的,应当进行水资源论证,规划布局和规模应当与区域水资源条件相适应。

  需要申请取水的建设项目,申请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或者填写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表。

  第十五条 [取水许可动态管理] 市、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取水许可实行动态管理,按照管理权限及时核发、注销、延续取水许可证。在取水许可证延续换发时,应当按照水权配置方案和实际用水量,重新核定许可水量,核减的水量指标作为生态水量或政府预留水量再配置;对区域用水总量达到或超过年度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不得许可新增取水。

  第十六条 [区域限批制度]取水许可实行区域限批制度。市、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取水总量接近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区域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以及新增用水规模的取水许可申请限制审批。

  取水总量达到或者超过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区域,除通过水权转让获得用水指标外,市、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该区域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以及新增用水规模的取水许可申请暂停审批。

  第十七条 [禁用高耗水设施、产品和工艺] 工业用水应当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增加循环用水次数,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逐步淘汰落后的、耗水量高的工艺、设备和产品。

  生产者、销售者或者生产经营中的使用者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停止生产、销售或者使用列入淘汰名录的工艺、设备和产品。

  第十八条 [建设项目地下工程施工取排水管理] 建设项目规划阶段地下工程设计方案涉及地下水的,建设单位应当依据项目区水文地质情况优化规划设计,市县(区)自然资源、水务等行政主管部门应严格审查项目规划方案,减少对地下水影响。

  建设项目地下工程需要临时应急取(排)水的,建设单位应当编制地下水降排水方案。降排水方案应当在建设项目地下工程施工取(排)水后五个工作日内,报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严格限制取用地下水]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省人民政府划定的地下水限制开采区和禁止开采区,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

  地下水限制开采区禁止新打取水机井,确需新打取水机井的,应当关闭旧井,取得水权和机井指标。

  地下水禁止开采区除保留人畜饮水、生态用水机井外,其他机井应当有计划关闭。

  第二十条 [禁止取用地下水的情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取用地下水: 

  (一)除法定取水不需要许可的情形外,无取水许可证的;

  (二)城镇公共供水管网覆盖区域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采用自备水源井取水的;

  (三)有地表水供水条件,非水质原因使用自备水源井取水的;

  (四)新增地下水用于火力发电、景观工程等高耗水行业的;

  (五)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的;

  (六)地质水文状况不适宜取用地下水的;

  (七)法律、法规规定禁止取用地下水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一条 [水资源用途管制] 取用水户应当按照取水许可证和水资源使用权证载明的水源、取水口位置、取用水量、用途、权利期限等取用水。

  改变水资源用途的,应当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书,依法办理变更手续。

  第二十二条 [节水评价] 市、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节水评价的监督管理工作。

  需开展水资源论证的相关规划,应当开展节水评价。涉及取水许可的建设项目,应当在水资源论证阶段开展节水评价。

  第二十三条 [取水计量] 取水应当实行计量管理。各类取用水户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装和使用检定合格的计量设施、填报取水统计报表,定期检查和维护计量设施,确保正常运行,不同用途用水应当分类计量。市场监管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对计量设施开展校验工作。

  任何取用水单位和个人不得毁坏、拆除或改装用水计量设施、监测设备,不得干扰用水计量、擅自停用计量设施。

  取用水计量设施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核发、延续取水许可证。

  第二十四条 [水平衡测试制度] 市、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要求,确定本行政区域的计划用水重点监控单位名录与监控方案。

  计划用水重点监控单位应当每三至五年开展一次水平衡测试。

  其他计划用水单位年实际用水量超过计划用水量百分之三十的,应当开展水平衡测试。

  第二十五条 [节水设施“三同时”制度]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建设单位应当配套建设节约用水设施,保证节约用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建设项目竣工时,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参与节约用水设施的验收。

  供水企业和自建供水设施的单位应当加强供水设施的维护管理,减少水的漏损。

  第二十六条 [动态监测管理制度] 市、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农村用水和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以外的计划用水重点监控单位实行动态监测与管理;住建行政主管部门对城市(县城)供水企业和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计划用水重点单位实行动态监测与管理。

  计划用水重点单位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安装取用水计量在线监测设备,并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

  对节水管理制度不健全、节水措施未落实、用水效率不达标的重点监控计划用水单位限期整改。

  第二十七条 [用水统计制度] 市、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统计部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健全用水统计调查制度,完善用水统计指标,规范用水统计方法,并定期公布用水统计信息。

  供水单位应当定期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用水统计资料。

  第二十八条 [用水审计制度] 市、县(区)审计机关应当将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范围。

  第二十九条 [考核监督制度]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节约用水的主要指标纳入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进行考核。县(区)人民政府每年向市人民政府报告节约用水目标责任履行情况。

  市、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取水户节约用水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章  节约用水措施

 

  第三十条 [经济社会布局]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本行政区域水资源条件,按照以水定规模、以水定产业、以水调结构的原则,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确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和规模,限制发展高耗水产业。

  第三十一条 [农业节水]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农业用水结构,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农业节水资金投入,建设农业节水设施。

  推广普及管灌、膜下滴灌、微型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强节水工程运行管护,集成推广农机、农艺、生物等农业综合节水技术,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第三十二条 [鼓励民间经营小型农田水利]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个人,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承包经营政府投资建设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采取财政补助等方式鼓励购买节水灌溉设备。

  市、县(区)人民政府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民间经营小型农田水利的服务指导与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 [工业节水]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发展生态工业,逐步淘汰高耗水产能,支持引导传统工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提升,鼓励使用非常规水源。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园区节水服务平台,鼓励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及水资源梯级优化利用。

  工业企业应当建立节约用水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行业用水定额,对生产用水进行全过程控制。加大节约用水资金投入,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工艺和设备,充分利用生产设备冷却水、锅炉冷凝水。采取清污分流、闭路循环、综合利用及废水处理回用等措施,降低用水消耗,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第三十四条 [高耗水工业企业准入制度] 市、县(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限制高耗水工业企业准入,鼓励发展节水型企业,引导已建成高耗水工业企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

  第三十五条 [工业污水处理] 排放污水的工业企业应当建设和使用污水处理设施设备,实现污水达标排放,降低清洁水消耗量。

  第三十六条 [制售饮用水管理] 纯净水、矿泉水、饮料、酒类等生产企业,应当采用国家规定的节水工艺和技术,单位产品水量损耗应当符合国家标准,生产尾水应当回收利用,不得直接排放。

  第三十七条 [高耗水行业节水] 洗浴、洗车、游泳场馆、水上娱乐场所、滑雪场等高耗水服务业,应当采用国家规定的节约用水工艺和设施。

  第三十八条 [公共机构及单位节水]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公共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标准配备用水计量设施,率先采购和安装使用列入节水设备产品名录的节水产品、设备,加强用水设备、器具及管网日常管理,创建节水型单位。

  第三十九条 [居民家庭节水] 鼓励和倡导居民使用通过节水产品认证的用水器具,合理用水、节约用水。

  第四十条 [城镇绿化节水] 城镇绿化应当选用耐旱型树种和草种,推广应用树盘覆膜、喷灌、滴灌、小管出流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第四十一条 [非常规水源利用]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再生水、雨洪水、矿井疏干水等非常规水源的利用,编制非常规水源利用规划,将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用水户优先使用。

  城乡绿化、道路降尘、环境卫生、建筑施工、车辆冲洗以及景观工程等用水应当优先使用非常规水源。

 

第四章  节约用水保障

 

  第四十二条 [水价政策] 市、县(区)人民政府建立充分反映供水成本、市场供求关系、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实行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水价政策。

  第四十三条 [水权交易]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水权交易制度,鼓励地区间、行业间、用水户间进行水权交易。

  第四十四条 [节水信息公开] 市、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用水信息公开制度,依法公开节约用水规划、计划用水重点监控单位名录、水价政策、水权交易政策、取水口动态监测及其他监督管理情况等信息。

  第四十五条 [节水科学技术]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培育和发展节水产业,加强节水科学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和产品。

  鼓励和支持单位、社团和个人开展节水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应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第四十六条 [农林牧业节水优惠]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农业、林业、畜牧业等领域推广高效节水技术。

  第四十七条 [节水表彰奖励]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单位和个人,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予以表彰或者奖励: 

  (一)在节约用水、减少水资源消耗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

  (二)公共供水企业供水损耗显著低于国家标准的;

  (三)在非常规水源利用中做出显著成绩的;

  (四)在研究推广节水技术、工艺、设备、产品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

  (五)在节水服务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

  (六)举报非法用水、破坏公共用水设施和设备的行为,经查证属实的;

  (七)其他应当予以表彰或者奖励的情形。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 [与上位法律责任的衔接] 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九条 [监管责任] 市、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有关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在节约用水工作中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由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 [违法生产、销售、使用高耗水设备、产品和工艺的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生产、销售或者在生产经营中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的、耗水量高的工艺、设备和产品的,由市、县(区)人民政府市场监管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销售、使用,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一条 [地下工程施工取排地下水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地下水降排方案未经备案或超过备案期限未备案的,由市、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二条 [地下水限制开采区违法新打取水机井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未经批准打井的,由市、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报请流域管理机构依据《甘肃省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处罚。

  第五十三条 [违法取用地下水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取用地下水的,由市、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四条 [违反用水计量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取用水户未安装用水计量设施的,由市、县(区)人民政府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安装,并按照日最大取水能力计算的取水量和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计征水资源费,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取用水户用水计量设施不合格或者运行不正常的,毁坏、拆除、改装用水计量设施或检测设备,干扰用水计量、擅自停用计量设施的,由市、县(区)人民政府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更换或者修复;逾期不更换或者不修复的,按照日最大取水能力计算的取水量和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计征水资源费,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市、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规定权限,吊销取水许可证。

  第五十五条 [违反水平衡测试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计划用水单位未按规定开展水平衡测试的,由市、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或者经改正仍不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并核减其用水指标。

  第五十六条 [违反节水设施“三同时”制度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建设项目的节水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节水设施“三同时”要求擅自投入使用的,由市、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项目建设单位停止使用,限期改正,并视其情节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七条 [制、售饮用水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制水耗损高于国家标准的,由市、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八条 [高耗水行业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从事高耗水服务业的用水单位和个人未采用国家规定的节约用水工艺、未安装节约用水设施的,由市、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并核减其用水指标。

  第五十九条 [非常规水源利用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有条件使用非常规水源而未使用的,由市、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核减其用水指标。

 

第六章 附则

 

  第六十条 [实施时间] 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